2王相立(1/1)
好了,春秋的序幕被慢慢拉开了。那么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这是源於一部史书,这部史书便叫《春秋》。很多人以为《春秋》是孔子所着,实则不然。《春秋》是由鲁国的史官记录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发生的鲁国的故事,同时也记录了其他国家之间的书信内容。后来经孔老夫子整理修订成册,并且加入了很多儒家思想的内容,所以这本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朋友们不难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时间段与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这段时间高度重合,因此就以此书名作为这段历史的名称。言归正传,平王东迁洛邑得到大部分诸侯的拥立。既然说的是大部分,那肯定还有小部分。是的,忠於周幽王的虢公翰,也就是虢石父的儿子认定幽王之死是因为申侯和犬戎人联合进攻镐京所致,而身为申侯的外孙,姬宜臼也必参与其中。因此他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在携地登基称王,是为周携王。这周平王选择迁都洛邑,而周携王选择继续留在关中,由此就形成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相比周平王,周携王几乎没有诸侯支持,只有当时拥立他的虢公以及留在当地的宗族势力。而史料上关於他的记载也是甚少,在位大概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遭晋文侯所杀。周携王究竟是个怎样的君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存在是对西周的延续,他以其正统的身份维系着周朝的血脉传承。他的存在悄无声息,他的灭亡也没有惊起一丝波澜。正如同徐志摩所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迁都后的平王日子过得也不舒畅,相比於镐京,周王室在洛邑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减,大小宗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爆发出来。而他在诸侯间的王权威严也受到挑战,其实也不难理解。之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已经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而后平王又是在几个诸侯的拥立下才顺利登基的。最重要的是,身为天下共主,却屡屡遭到犬戎的袭击,最后弄到要迁都的地步,这天子还有什么尊严可言。所以,这诸侯们自然在暗地里也不那么尊重周平王了。
在当时,周公陋担任太宰,卫武公姬和担任司徒,郑伯掘突则担任上卿。另外晋文侯姬仇也深得周平王信任,他获得了代王征讨的权利。他在汾水流域扩张土地,得到了周平王的同意。晋文侯的实力快速发展,而留在关中的周携王却成了他的绊脚石,想要继续西扩就必须从周携王的屍体上跨过去。於是,在得到周平王的肯定后,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攻杀周携王。持续了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才被打破。
对於晋文侯来说,杀死周携王既能使周平王开心,更加信任自己,依靠自己。又能使自己的实力更加强大,使自己的实力凌驾於其他诸侯国之上。然而,他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虽然周携王支持者寥寥,但是大家还是承认他天子的身份的,弑君之举,乃礼法所不容。晋文侯,也终於迎来了他的报应。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而之后百年间,晋国就发生了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曲沃武公攻克晋过都城,晋宗室悉数被灭。曲沃代翼不仅仅是晋国内部的一次权利更迭,更是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缩影。晋国的故事,我们在后续的故事里还会为您详细讲述。只是对於杀死周携王一事,谁又是真正的胜利者呢?